預約參觀您可透
過以下方式諮詢

 

    綠茶(不發酵茶)∣包種茶(微發酵茶)∣烏龍茶(半發酵茶)紅茶(全發酵茶)

膨風茶文物館

文物館導覽

北埔茶葉走廊

製茶流程

茶葉四大分類

客家擂茶

北埔古蹟

附近景點

主題之旅

戶外教學

客家美食

客家農特產

柚子茶酸柑茶檸檬茶

客家冷壓苦茶油

交通地圖

網站導覽


茶葉四大分類:包種茶(微發酵茶)


  發酵程度14∼38%之間,如文山、坪林茶區是直條形的包種茶、早期的鹿谷凍頂烏龍茶、阿里山、梨山、名間松柏嶺
所生產的半球形高山茶,均屬微發酵包種茶,近年來台灣及福建安溪的鐵觀音,製作包種茶的發酵程度均有下滑的趨勢。

  台北地區茶樹種植於清朝嘉慶15年末,由福建省泉州安溪縣人氏井連侯傳入茶苗,在今深坑鄉土庫村山坡地種植,而
後由該地遂漸傳開於台北附近的丘陵台地。

  據台灣通史中記載:「舊誌稱:嘉慶年時有柯朝者歸自福建,始於武夷茶,植於桀魚坑(今台北縣平溪、深坑地區)
發育甚佳,即以茶子二斗播之,收成亦豐,隨互相傳,蓋台北多雨,一年可收四季,春夏為盛。人工播種之經過記載」。
台灣茶樹之人栽培,始于我國大陸早期移民來台,由福建移民所帶來閩茶品種開始種植。產製方法來自福建武夷,開始製
造烏龍茶供應島內消費。

  台灣茶業史一大革新轉變,魏靜時及王水錦的茶葉名稱為「南港種籽」,是台灣最早的『包種茶』。(根據日人井上
房邦調查,包種茶原始名稱為種籽茶,此種茶葉在製作完成後,用方紙兩張內外相稱,放茶四兩,包成長方形外觀之四方
包,包裝外表註記茶名及麥頭加印章,稱之為「包種籽茶」,後簡稱「包種茶」,為包種茶稱謂之由來。

<TOP>

直接來電或傳真

手機LINE掃描QR CODE


文物館粉絲團私訊
膨風茶文物館粉絲頁面
友站連結
光君茶業網路商城
 
北埔第一棧複合式餐飲會館
 
 
新竹縣北埔鄉水際村麻布樹排31-1號
電話:03-580-1126 、傳真:03-580-1518
網址:www.pft.com.tw 網站規劃:勝泰我樂我吃網 、網址:www.5657.com.tw 版權所有•轉載必究
回到文物館首頁